法庭大门打开,被告人蹒跚走入。脚镣撞击地面的金属声在整个法庭回荡。旁听席上的目光瞬间聚焦——那沉重的镣铐已在他身上烙下“有罪”的印记。而在大洋彼岸的英美法庭,被告人身着便装平静走向被告席,没有械具,没有声响,只有辩护律师轻拍肩膀的鼓励。这一幕对比,暴露了我国刑事司法中一个刺眼的存在:刑事审判中普遍不为被告人解除镣铐械具的惯例。
这不仅仅是械具使用差异的技术问题,更是两大法系法治理念碰撞的具象化呈现。我国法律体系以大陆法系为基础,承继中华法系部分法治理念,吸收英美法系内容。但在被告人人权保障上,我们仍困在形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夹缝中。
一、镣铐之上: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的碰撞
大陆法系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我国刑事司法中根深蒂固。法官只能适用法律,不能创造法律,审判的核心是“根据道理查明事实,再依照法条去判”。在这种思维下,械具被视为防范危险的“必要措施”,是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工具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法系对程序正义的宗教式恪守——在法院判决生效之前,任何人都仅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,而非罪犯。
镣铐的沉重,折射出我国司法实践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尴尬处境:
公安机关侦破案件将卷宗移交检察院,检察院审核后起诉至法院,看似三重保险
但当被告人戴着械具站在法庭上时,还未开始的审判已向所有人传递了有罪暗示
这种视觉冲击直接瓦解了“未经审判不得认定有罪”的法治基石
英美法庭则把“看得见的正义”推向极致。在那里,程序正义被奉为圭臬——“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,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”。当非法获取的证据被排除,即使真凶可能因此逍遥法外,美国人仍普遍认为“为维护公民权利,社会应做出牺牲”。这种理念延伸到械具使用上,形成了“非必要不使用”的司法惯例。
二、正义的枷锁:镣铐如何扭曲司法天平
刑事辩护律师们最痛心的一幕:戴着镣铐的被告人艰难地试图向法官鞠躬,却因械具限制几乎跌倒。法官皱眉:“注意法庭纪律!”——械具正在剥夺被告人的尊严与辩护权。
辩护人作为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法定代理人,承担着维护正义、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责任
但当被告人以“罪犯”形象出现在法庭时,律师的辩护尚未开始就已蒙上阴影。这种视觉暗示对事实认定者产生着潜移化的影响:
陪审员或法官在潜意识中将被告人与“危险”“有罪”建立联系
削弱辩护律师质证和辩论的效果
使法庭对抗沦为形式,违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改革方向
更令人忧心的是,械具的使用标准模糊不清。在司法实践中,是否解除械具往往取决于法警或法官的主观判断,而非明确的法律标准。这种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制约,与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的基本原则产生冲突。当某些案件的被告人因身份特殊被解除械具,而普通民众却必须戴着镣铐受审时,司法的公正性已在公众心中崩塌。
三、解铐之路:司法文明转型的曙光与挑战
令人鼓舞的是,司法理念的转变已在路上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强调:“坚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”“当遇到社会热点案件,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情,人民法院都保持应有的法治定力,坚守法律底线”。东莞检察机关的实践创新更为前沿——提出“三个善于”理念,特别是“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”。
在制度层面,进步同样可见:
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持续推进,2025年6月全国律协刑事业务交流会热议“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”
律师会见权保障不断加强
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广泛应用
但实质性变革仍面临深层阻碍:
司法资源配置紧张:2021年全国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84.6%为轻罪案件,但械具使用未相应区分
重打击犯罪、轻权利保障的传统思维未根本转变
对程序正义独立价值的认识不足
四、解锁正义:渐进式改革的现实路径
解除械具绝非简单打开镣铐,而是需要系统化重构刑事司法理念与制度:
分类解除械具的司法改革应率先突破:
对非暴力犯罪、轻罪案件被告人一律解除械具
对暴力犯罪嫌疑人采用隐蔽约束措施
建立械具使用必要性司法审查程序
强化律师作用是关键一环。刑事辩护业务需要“精于会见”“精阅案卷”“精准取证”“精研辩点”,在程序正义的细节上寸土必争。当律师提出解除械具申请时,法院应给予充分尊重和回应。
司法理念的现代化转型是根本之道:
将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作为基本价值追求
在法庭这一司法剧场中,被告人不应被预先贴上标签
让“无罪推定”从纸面走入现实
东莞检察机关的经验值得推广——践行“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”机制,在办案中不局限于部门职责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这种全局思维正是破解械具困局需要的视野。
脚镣撞击地面的声音在武汉某法院再次响起时,旁听席上一位母亲紧握双手——她的儿子因校园冲突被指控故意伤害。辩护律师起身抗议:“审判长,我的当事人是高中生,无前科,非暴力犯罪,请求解除械具!”短暂沉默后,法警解开了镣铐。年轻人揉了揉手腕,泪水落在被告席栏杆上。这一刻,他不再是被束缚的“罪犯”,而是享有辩护权的当事人。
法律权威来自哪里?如电影《第二十条》中检察官的质问:“难道不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吗?” 当法庭成为践行法治精神的圣殿而非犯罪控制的工具,当每一个走进法庭的人被当作“无罪的人”对待,司法的温度才能真正温暖这个信任稀缺的时代。
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:我国严重暴力犯罪已从2013年7.5万件降至2021年4.9万件。犯罪结构轻罪化大潮下,解锁身体更需解锁司法理念——镣铐禁锢的不仅是被告人的手足,更是这个时代对公平正义的信仰。